读书笔记:《清华园日记》

我尝想,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。以后看起来,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,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

这本书我从2019年11月还是读,期间断断续续,到20年2月份读完,然而十分惭愧,一直想要写一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,却拖到4月份才开始动笔。

要说读这本书的缘由,有很大程度上,是因为看到网上的段子,季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骂大学老师、骂大学里面的考试,让我这个大学生不由得想要走进这位大师的清华生活。

年代的差距似乎并没那么大

在读《清华园日记》的时候,最让我惊讶的,其实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,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遥远。季羡林先生是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的,到现在差了90年,然而90年前的大学生活,与我来说并没差太多。纵观他的日记,文娱生活大都是看电影、看球赛、旅行游玩,若是差的最多的地方,恐怕是游戏这一块,那个年代无非是打牌和麻将,到我们这个年代,就多是电子游戏了吧,不过扑克和麻将,现在的大学生也还是有接触。

另外就是上课,那时候的大学生,好像也流行逃课,一小撮人逃课叫“小刷”,集体翘课叫“大刷”。上课的老师也分好坏,学生遇到quiz,考试,也会临时抱佛脚,挑灯夜战。

大师何以成为大师

季羡林先生的《清华园日记》,以及之前的胡适日记,让很多人觉得,原来那些取得丰硕成就的大师们,在年轻时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,有这样那样的坏毛病。但是,在为“打牌”、“骂考试”发笑之余,我又不免反思,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攻下一席之地的呢。

在季的日记中,除了偶尔散漫的一面,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勤奋刻苦的一面。季羡林先生对书的痴迷体现在日记中的处处角落,日记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某某下午在读某书,或者为了写某一篇essay,花了四五天读参考文献。而他对于文学的热爱,也充斥于整本书,参与杂志的编撰,自己写文章投稿,找有名望的先生咨询意见,这些行为,无疑是走在同龄人的前列的。

季羡林在大四那年,下定决心要赴德留学,而他在毕业前,如愿拿到了前往德国交换的名额,从那之后,他在德国主修印度学,走上了自己的学术旅途。也许他离开清华的那一刻,还只是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,但他所拥有的那些学术精神,奠定了其日后的博学之著。

日记在今天的价值

在读完这本书后,我又拾起了写日记的习惯,这也算是另一种收获吧。季老在70年前的日记中,找回了在清华园时自己,而我希望自己多年后也能在日记中找回现在的我。

我最近越发觉得,日记在今天有着更重要的价值。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总是通过互联网,与其他人相连。每每有所闲暇,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,刷朋友圈、刷微博,看看身边的人与事。电子产品的普及,也让娱乐活动随时随处可得,看小说、看剧,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沾满了我们的每分每秒,而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少。

每天晚上,我打开日记本,开始回顾自己的一天时,久违的能够给予自己一小段独处的时间。反思自己今天又拖了什么任务,随便写写对于时事的看法,这之于当代,是稀缺的,亦是奢侈的。希望几年后,再读日记,能想明白,我为什么会成为那时候的自己,如果对于那时候的自己不太后悔的话,就再好不过了。

0%